振弦式表面应变计作为结构物安全监测的核心设备,其长期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数据的可靠性。为确保仪器在多年使用中持续精准工作,需建立系统的维护流程,涵盖定期检查、物理防护、故障排查及数据管理等多个环节。下面是南京峟思做出的具体介绍:
一、周期性校准是维护的基础
应变计的测量值基于初始基准值变化量计算得出,基准值准确性至关重要。建议每季度或结构荷载显著变化后复核基准值:选择温度稳定的时段,连续读取3次数据取平均值,与原基准值偏差应≤0.5%F.S。对于混凝土结构,需待浇筑后28天水化热充分消散再设定初始基准值。同时需验证温度补偿效果,如在夏冬极端季节对比仪器温度读数与现场实测值,若持续偏差>1℃(标准精度±0.5℃),应及时检查温度传感器线路或重新标定修正系数。
二、物理防护需重点关注暴露部件
电缆是常见故障点,外露接头必须采用防水热缩管加环氧树脂双层密封,避免雨水渗透导致短路(绝缘电阻<50MΩ需紧急处理)。沿结构表面敷设时,应加装PVC护套管并避开施工通道,跨伸缩缝处预留“Ω”形弯曲缓冲张力。仪器本体需每半年清洁外壳积尘锈迹,禁用强酸或金属刷,不锈钢护管用软布擦拭即可。安装支架的锚固螺栓应定期检查,锈蚀件需更换为304不锈钢材质以保障结构稳固。
三、故障诊断可依托参数快速定位
当读数仪无法获取频率信号时,用万用表检测红黑芯线电阻,正常值约300Ω,若异常则需更换电缆或返厂维修;温度读数异常时,检测绿白芯线电阻(25℃标准值约3kΩ)判断传感器状态;若数据漂移>5%F.S,需对比无应力计数据并重新校准基准值。在雷电多发区,电缆引入端应加装防雷器;强电磁环境(如变电站附近)需采用屏蔽电缆并单点接地,避免信号干扰。
四、建立维护档案实现闭环管理
每次维护需详细记录日期、环境参数、检测数据及处理措施,特别标注故障与结构荷载变化的关联性(如暴雨后、超载通行等)。每三年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深度检测:包括全量程灵敏度标定(≤0.5με)、耐水压复测(≥1MPa)及绝缘电阻检验(≥50MΩ)。极端灾害(洪水、地震)后须立即专项检查,排除隐性损伤风险。
通过预防性维护与数据闭环管理,振弦式表面应变计可保持十年以上的稳定监测能力。南京峟思提供定制化维护支持,涵盖远程诊断与备件供应,为工程安全决策提供长效技术保障。